顯示具有 112三下 單元二 溫度變化對物質的影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12三下 單元二 溫度變化對物質的影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3月 18, 2024

112三下單元二 溫度變化對物質的影響

一、探索:冰塊在不同水溫下融化快慢的探討。
→「溫度對冰塊融化快慢的影響」實驗:
請學生討論為什麼冰塊放入熱紅茶中很快就融化了。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在不同水溫下冰塊融化的快慢。
(1)操作前應和學生討論如何確保實驗結果更準確,引導學生認識變因控制。
(2)
學生可能說出:熱水、冷水的水量要一樣多,冰塊的大小要相同、裝水的杯子要相同,及冰塊要同時放入等。










二、提問:生活中常見物品放置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變化嗎?為什麼會產生變化?
請學生依據生活經驗,自由發表曾經看過物質出現變化的例子。除了課本例子外,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物質改變的相片。
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引起物質變化的因素:
(1)為什麼冰塊由冷凍庫拿出後會變成水?
(2)為什麼蘋果放置一段時間後就會變黃?
學生可能答案:
(1)冰塊放在溫度高的地方融化了。
(2)蘋果切開後,接觸空氣會變色。
提問:鐵為什麼會生鏽?巧克力為什麼會變軟?
學生可能回答:淋雨會生鏽、接觸空氣會生鏽、在海邊容易生鏽;巧克力從冰箱裡拿出來就會變軟了。
建議讓學生依據生活經驗,或曾經閱讀的資料自由發表。
提問:怎麼樣才能知道鐵生鏽的原因?
學生可能回答:上網查資料、查詢相關的書籍、做實驗。
透過查詢和閱讀資料,了解鐵生鏽和巧克力變軟的原因。
如果教室有平板,可讓學生進行數位閱讀,或由老師事先準備的文本進行閱讀,讓學生透過閱讀了解鐵生鏽和巧克力變軟的原因。


三、操作:將水放入冷劑中,讓水凝固形成冰。
「動手來做冰」實驗
以分組方式,將水放入冷劑中降溫,形成冰塊,並利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的變化。
冰塊對學生有很大吸引力,部分學生會想要嘗一下,要提醒實驗的物品不可以食用,避免學生食用汙染的冰塊發生安全問題。
本單元為學生第一次使用溫度計進行活動,操作前應特別指導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例如手避免碰觸液囊、觀察度數時眼睛平視刻度等。
3.解釋:請學生根據動手操作的結果,說明水的溫度和形態變化情形。
這個實驗除了讓學生體會水凝固成冰塊的過程,另外也是讓學生能了解溫度變化過程,除了測量水凝固前後溫度,也鼓勵多留意降溫過程的溫度變化及水的形態改變過程,建立水溫要下降到0℃以下,才會形成冰的概念。
4.評量:能說出水的溫度下降到低於0℃會形成冰。
請學生發表實驗過程中水的溫度和形態變化的情形。
‧教師說明凝固的定義:水溫下降到低於0℃會變成冰。

 













一、探索比較常溫和低溫下,玻璃杯放置一段時間後的差異。

將冰箱中的玻璃杯取出一段時間後,觀察玻璃杯上的變化。
可以請學生預測,杯子會有什麼變化嗎?
為了避免學生產生迷思概念,進行操作前,請學生確認整個杯子都是乾的,當小水珠產生後,與其既有概念衝突,更能提升學習成效。
9.解釋:探討形成小水珠的原因。
小水珠是從哪裡來的?
水蒸氣看不見,凝結現象許多學生不容易理解,透過前一個操作,學生已經知道小水珠不是飲料瓶裡流出來,這個是為了更進一步探究小水珠形成原因,因此使用空的玻璃杯來進行操作。
引導學生由觀察結果來討論,請學生比較杯子冰過前、後的差異。
(1)為何杯子沒有裝水,但仍然會出現小水珠?
(2)為何冰過的杯子會出現小水珠?
學生自由發表,若學生無法順利回答,可用引導學生思考活動2-1舊經驗,水蒸發後消失在空氣中,這些小水珠會不會與空氣中水蒸氣有關?
透過動手操作和討論的過程,建立小水珠是水蒸氣遇冷凝結產生的概念。












★自由探究—被冰塊黏住了
1.將冰塊放在盤子 哩,再用棉線的一端接觸冰塊的上方。
2.用湯匙取少量食鹽撒在棉線和冰塊接觸的位置。
3.放置一段時間,棉線被冰塊包住了。
4.用手將棉線往上拉,冰塊跟著拉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