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19, 2024

113/11/12四上 單元三有趣聲光現象 2-2 光如何行進

 2-2 光如何行進

1.參與:利用生活現象回想生活中常見的光源,引導學生發現光的特性。

配合課本情境揭示生活中光直線行進的各種情境圖片,例如從雲縫中穿過的陽光、夜晚汽車大燈射出的燈光、舞臺上使用的燈光、從樹林間或門縫中透出來的陽光等。

提問:你曾經看過這些景象嗎?這些景象中的光有什麼共同特徵呢?(1)都亮亮的。(2)都直直的。

2.探索:用雷射筆和手電筒觀察光的行進現象。提問:光是怎樣行進的?讓我們來觀察看看。

(1)教師利用雷射筆的光照在充滿煙霧的盒中,引導學生觀察雷射筆的光是一條直線。

(2)教師打開手電筒的光放在桌面,觀察手電筒的光束呈現直線行進的樣子。

  

3.解釋:學生能說出光是直線行進的。說明:從以上現象可以發現光會直線行進的特性。

4.精緻化:觀察直線行進的光被物體阻擋時,在物體另一側會形成影子。提問:光是直線行進

    的,想一想,當光直線行進過程,被物體阻擋時會如何?

˙回答:物體會被照亮,物體的另一側會出現影子。若時間較彈性,可引導學生實際操作並觀察:

(1)提供學生手電筒,先平放在桌上,打開開關,觀察光的行進方式。

(2)在光行進的路線上擺放一個小文具,觀察部分的光被文具擋住了,而且文具後方會形成文具的影子。

(3)換不同的文具放在光行進的路線上,文具後方的影子會如何?

(4)觀察手電筒光、物體及影子位置的關係。

說明:

(1)光是直線行進的,所以當光被物體阻擋時,在物體的另一側會形成影子。如果光會繞過物體繼續行進,則不會形成和物體形狀相似的影子。藉此引導學生思考光是以直線行進的。

(2)光是直線行進的,所以影子的形狀和物體的形狀大致相似;當物體的形狀改變時,影子的形狀會跟著改變。

(3)如果學生拿透光的物品進行操作,教師也可補充說明有些材質的物品能讓光穿透過去,物體的透明度越高,形成的影子就越淡、不清楚。而且有色的透明物體或半透明物體會形成與其顏色相同的影子。

(4)手電筒的光和物體影子會在物體的兩側,且三者會在同一直線上。手電筒的光源方向改變,物體影子的位置也會跟著改變。

(5)手電筒的光慢慢遠離物體時,影子會變小;手電筒的光慢慢靠近物體時,影子會變大。此種情形的原因和光的直線行進有關。

5.評量:知道光直線行進的特性,能說出光被物體擋住後,會形成影子。

宜引導學生回想舊經驗,確認光源和影子在對向的具體概念,建構光直線行進且被物體擋住後會形成影子的概念。

6.習作:進行習作第36頁。

7.重點歸納˙光是直線行進的,直線行進的光被物體阻擋後,會形成影子

2-3 光的反射

1.參與:觀察生活中的反光現象與反光物的鏡面特徵。

提問:大樓的玻璃帷幕、平靜的水面和不鏽鋼杯子表面都會反光,你在哪些地方還有看過這樣的反光現象?

˙學生可能回答:手錶、手機、路上的車子表面等,有看過反光現象。

提問:這些會反光的物體表面,有什麼共同特性呢?

˙學生可能回答:都很平(整)、很光亮或很平滑。

教師說明:生活中會反光的物體通常具有表面平滑、光亮的鏡面特徵。

提問:之前我們學過光是直線行進的,如果利用具有鏡面特徵的物品,可以改變光行進的方向嗎?

˙學生可能回答:我曾利用鏡子玩反光遊戲,所以我認為具有鏡面特徵的物體,可以改變光行進的方向。

2.探索:透過操作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光的反射」實驗:

(1)將鏡子固定在透明容器內的側邊,並將容器放在習作第37頁的頁面上。

(2)將蓋子放在容器上,留一開口,伸入點燃的線香,使容器中充滿煙後,再將容器上方蓋好。

(3)固定雷射筆的位置不動,將雷射筆的光射向鏡子,觀察光的行進路線。


  

(4)轉動容器改變鏡子角度後,觀察光的行進路線。

˙建議教師於實驗前先指導雷射筆的使用方式,並注意不要讓雷射筆的光照射到眼睛,以免受傷。

˙使透明容器中充滿煙,是為了看清楚雷射筆的光在容器中的行進路線。

˙實驗時,關燈會使雷射筆的光線更加清楚。

提問:(1)光照射到鏡子後,光的行進方向會改變嗎?學生可能回答:會改變,產生反射的現象。

(2)改變鏡子的角度後,光的行進路線也會跟著改變嗎?學生可能回答:改變鏡子角度也會改變光的反射方向。

(3)當光照射到鏡子,反射後的光還是直線行進嗎?

學生可能回答:反射後的光還是直線行進。

3.解釋:能說出光的反射現象有哪些特性。

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歸納:

(1)光照射到鏡子時會改變行進方向,這是光的反射現象。反射後的光還是直線行進。

(2)鏡子反射的光的行進方向和原本完全不同,也是直線行進,而且有一定的方向。

(3)因為光反射時有一定的方向,所以當鏡子角度改變時,鏡子反射出來的光,行進方向也會跟著改變。

4.精緻化:

A.能利用反光物體將光反射到目標物上。

教師教學若有彈性時間,亦可進行延伸遊戲「光的反射遊戲」:

(1)遊戲準備:可以從物體中自選23個會反光的物體,例如鐵尺、鏡子、不鏽鋼湯匙等。

(2)規則:

a.先確定雷射筆光線射出的起點,並在光線最後要到達的終點用長尾夾立一張紙卡。

b.學生可在光的行進路線上利用反光物體來反射雷射光。

c.調整反光物體,使雷射光照射在終點紙卡上即完成任務。

B.知道生活中光的反射現象的應用。

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利用光的反射現象設計的?這些物體有什麼用途?

˙學生可能回答:

(1)利用鏡子整理儀容。(2)車子的後視鏡,可以看見後方路況。(3)反光鏡可以看到岔路、轉彎處的景物。

(4)腳踏車後方反光片,增加夜間騎乘的安全。

(5)道路上的反光桿可以提醒駕駛,避免發生危險。

(6)穿著反光背心有警示效果,可以保護使用者的安全。

(7)彎道旁設置反光導標,可提醒駕駛注意行車方向。

5.習作進行習作第3738頁。

6.重點歸納˙生活中容易反光的物體和鏡子一樣具有平滑、光亮的特徵。

˙光照到鏡子會反射,反射出的光有一定的方向,而且是直線行進。

˙光的反射現象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3-1生活中的聲與光

1.參與:觀察聲音、光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聲與光在生活有哪些應用呢?

˙學生可能回答:

(1)路燈、燈塔有光,可以照亮海上或路面。

(2)腳踏車車鈴可以提醒用路人。

(3)一氧化碳偵測警報器。

(4)音樂會或燈會。

(5)救護車、警車、消防車等警示燈。

(6)行人穿越號誌、平交道燈號等。

(7)玩具、樂器等。

(8)裝飾用的燈飾。

˙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經驗,多方彙整範例。

2.探索:知道聲音、光應用在生活中具有哪些功能。

→提問:這些應用聲音、光特性的物品具有哪些功能?

˙學生可能回答:

(1)路燈、燈塔、行人穿越號誌、平交道燈號、救護車警示燈、警車警示燈、腳踏車車鈴、一氧化碳偵測警報器等:具有警示、指示的效果。

(2)玩具、樂器、燈飾、音樂會或燈會等:具有裝飾、娛樂的效果。





3.評量:能說出聲音、光特性的應用與功能。

→提問:聲音、光的應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功能?

˙學生可能回答:可以達到警示、指示、裝飾或娛樂等目的。

4.習作

→進行習作第39頁。

5.重點歸納

˙透過聲音、光的特性,可以達到警示及指示或裝飾及娛樂等效果。

 

3-2聲光活動

1.參與:觀察聲音、光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引導說明:生活中有許多應用到聲音、光的物品,我們也能利用聲音、光的特性,自己動手製作簡單的聲光玩具。

2.探索:應用聲音或光的特性自製玩具。

→教師引導思考:

(1)聲音有哪些特性?如何利用聲音的特性來製作玩具?

(2)光有哪些特性?如何利用光的特性來製作玩具?

˙教師依據課程時間與彈性,指導學生依課本情境討論或擇一製作傳聲筒、鏡中影像。

→製作傳聲筒:

˙材料:紙杯、棉線、膠帶、可在紙杯底部穿洞的工具(美工刀、圖釘等)。

˙製作步驟:

(1)先在兩個紙杯的杯底穿洞。

(2)將棉線兩端分別穿過兩個紙杯底部的洞,並打結或用膠帶固定。

(3)兩人分別拿著傳聲筒的一邊,一人對著紙杯口講話,另一人從紙杯口聽。

˙教師說明:傳聲筒是利用固體傳播聲音,講話時聲音會使紙杯振動,並沿著棉線傳播到另一端的紙杯中,使另一端可以聽到聲音。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改變棉線的鬆緊,聽聽看聲音有什麼不同。棉線拉得越直、越緊,聽到的聲音會越清晰。

→進行鏡中影像操作:

˙材料:兩面相同的鏡子、比鏡子小的物品。

˙操作步驟:

(1)將兩面鏡子立起擺放,使其中一邊相接,並在兩面鏡子中間放置一個比鏡子小的物品,例如橡皮擦。

(2)調整兩面鏡子的夾角,分別擺成60°90°120°等角度,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再試試其他的角度。

(3)觀察鏡子夾角改變時,物品的影像數量有什麼變化。

˙當鏡子夾角變小時,物品的影像數量會逐漸變多。

˙兩面鏡子擺放時,為了角度的準確,可以放在量角器上方,對照刻度擺放。

˙鏡子的夾角與影像數量公式為:360° ÷ 鏡子的夾角-1=影像的數量。(此公式僅適用於360° ÷ 鏡子的夾角可整除的情形)

3.解釋:說明所製作玩具應用的聲音、光原理。

→教師引導統整與歸納:

(1)傳聲筒是應用聲音可以透過固體傳播的原理,棉線拉得越直、越緊,傳播的聲音會越清晰。

(2)鏡中影像是應用光反射的原理,使我們透過兩面鏡子可以看到很多個物品的影像,而且鏡子夾角越小,物品的影像數量越多。

˙教師可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分享還有哪些玩具也是聲音、光的應用。

4.評量:能分享自己的聲光玩具。

→能透過蒐集資料,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聲光玩具,並和同學分享。

5.重點歸納

˙應用聲音、光的特性,可以製作簡易的聲光玩具。

習作第39

七、

1.ABDF

2.CE

 素養導向練習

1.

2.

3.

4.用比較小的力量敲鼓

星期五, 10月 11, 2024

113上單元二水生生物與環境



2
-1
認識水生植物
1.參與:利用影片或課本跨頁圖,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水生植物。
→提問:水生植物種類很多,有些生長在水面上,有些生長在水裡。比較它們生長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
(1)有的漂浮在水面上。
(2)有的整株都生長在水裡。
(3)有的挺出水面。
(4)有的很柔軟、有的較堅挺。
2.探索:水生植物的生長方式各有什麼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水生植物生長的方式,提示觀察重點:
(1)根生長的位置。
(2)整株植物體生長在哪裡?
(3)花、葉有無挺出水面?
3.解釋:水生植物依照生長的方式,大致可分為漂浮性、沉水性、浮葉性及挺水性等類型。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確認水生植物依照生長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詳見教學相關知識)
(1)漂浮性:根生長在水裡,葉漂浮在水面上(例如布袋蓮、大萍等)。
(2)沉水性:根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莖和葉沉在水中(例如水蘊草、水王孫、苦草等)。
(3)浮葉性:根和地下莖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葉平貼在水面,花挺出水面(例如睡蓮、臺灣萍蓬草等)。
(4)挺水性:根和地下莖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葉和花挺出水面(例如荷花、香蒲等)。
4.參與:布袋蓮和大萍是漂浮性水生植物,思考它們能漂浮在水面上生長的原因。
→引導學生思考:布袋蓮和大萍為什麼能漂浮在水面上生長?它們是不是有特別的構造,才可以生存呢?
˙教師鼓勵學生回憶舊經驗:什麼樣的東西比較容易浮在水面上?或是鼓勵學生蒐集資料,作為提出假設的依據。
˙所謂假設必須根據資料或經驗給予的答案,不一定正確,但教師可以聆聽學生的想法。例如使用游泳圈游泳,就可以浮在水面上,游泳圈裡有空氣,我認為布袋蓮和大萍具有類似游泳圈的構造。
5.探索:操作、觀察漂浮性水生植物(布袋蓮、大萍),了解它們是利用什麼方法漂浮在水面上生長。
→「布袋蓮和大萍的特徵」實驗:
(1)在水中擠壓布袋蓮的葉柄,觀察它的現象。
(2)把布袋蓮的葉柄切開,觀察內部的構造。
(3)觀察大萍葉面的構造。
˙請學生將布袋蓮葉柄切下,放入水中後再擠壓,

可以明顯的看到許多氣泡冒出來。                          
˙布袋蓮的葉柄有膨大的現象,切開後,發現裡面有許多孔洞(氣室),用來儲存空氣和增加浮力,這種特殊構造是幫助它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之一。
˙布袋蓮若生長在水位較淺處,因其根部已著生在泥土中,不須再漂浮,故其葉柄膨大的現象並不明顯,但切開後仍可以看到明顯的氣室構造。
˙若無法取得布袋蓮,可使用原生的菱來觀察,因菱的葉柄先端也有膨大的現象,和布袋蓮一樣具有氣室,用來儲存空氣。
˙漂浮性水生植物的葉,通常都具有不沾水的功能,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葉的表面,例如大萍表面布滿細毛,這種特殊構造也是使它們能漂浮在水面的原因之一。

      

˙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布袋蓮或大萍壓入水中,放手後,布袋蓮和大萍都會再浮到水面上。翻轉過來之後再壓入水中,這時它們還是會再轉回正面朝上,這和它們的「根」具有平衡的功能有關。

6.解釋:歸納整理出漂浮性水生植物(布袋蓮、大萍)生存在水域的法寶。
→根據實驗結果,提出漂浮性水生植物的根不長在水底的泥土裡,植株漂浮在水面上,有的葉柄有儲存空氣的構造,有的葉面有細毛,可以讓它們漂浮在水面上生長。

     

 




     

    



7.探索:操作、觀察沉水性水生植物(水蘊草),了解它的外形特徵,能幫助它在水中生長。
→「觀察水蘊草適應環境的特性」:
(1)改變水族箱的水位高低,觀察水蘊草莖和葉的變化。
(2)用手輕輕撥動水族箱中的水,觀察水蘊草莖和葉的變化。
˙為了適應水流,水蘊草的莖、葉通常很柔軟;葉片通常呈線形、帶狀或絲狀,如此可以隨著水流漂動或左右擺動。
˙升高水位之後,其莖、葉也會跟著伸展,它們在水中伸展的情形,取決於水位的高低。
8.解釋:歸納整理出沉水性水生植物(水蘊草)生存在水域的法寶。
→根據操作觀察結果提出:沉水性水生植物的根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莖和葉柔軟且沉在水中,會隨著水位高低而伸展或彎曲,也會隨水流擺動,減少水流的衝擊。
9.探索:觀察浮葉性水生植物(睡蓮),了解它的外形特徵,能幫助它在水中生長。
→觀察睡蓮,看一看,水位高低的變化對睡蓮的葉有什麼影響?
˙水位高時,睡蓮的葉柄較直挺,葉面平貼在水面;水位低時,睡蓮的葉柄往左右攤平、擴展,葉面仍保持平貼在水面。
˙浮葉性水生植物的葉柄會隨著水位高低而彎曲或伸展,使其葉面保持平貼在水面。
˙若有學生指出睡蓮的葉面具蠟質、不沾水的現象,應給予鼓勵。
10.解釋:歸納整理出浮葉性水生植物(睡蓮)生存在水中的法寶。
→根據操作觀察結果提出:浮葉性水生植物的根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葉平貼在水面,花挺出水面。睡蓮的葉柄會隨著水位高低而彎曲或伸展,讓葉面保持平貼在水面。
11.探索:操作、觀察挺水性水生植物(荷花),了解它具有什麼構造,能幫助它生長在水中。
→「觀察荷花的外形特徵」:
(1)在荷花葉面上滴水,觀察並記錄有什麼現象。
(2)把荷花的葉柄切開,觀察並記錄內部構造。
(3)把蓮藕(地下莖)切開,觀察並記錄內部構造。
˙荷葉不易沾水,而形成水珠。
˙荷花葉柄裡面是一個個中空的洞(氣室)。
˙切開蓮藕,內部是一個個中空的洞(氣室)。
˙教學時若找不到荷花,可以使用水生空心菜、香蒲、茭白等水生植物來代替,雖然其葉柄及地下莖的氣室構造沒有荷花明顯,但依然可以看到相似的構造。
12.解釋:歸納整理出挺水性水生植物(荷花)生存在水域的法寶。
→根據操作觀察結果提出:挺水性水生植物的根生長在水底的泥土裡,花和葉挺出水面。荷花的葉面不易沾水,葉柄和地下莖有許多中空的構造,可以儲存空氣。
13.精緻化:統整水生植物為了適應水域環境,各有其法寶幫助它們生長。
→引導學生統整歸納:水生植物為了適應水域環境,外形各有不同的特徵。它們的根、莖或葉柄等,大多具有氣室或防水構造,可以儲存空氣、幫助漂浮。
14.評量:能說出四種類型水生植物的生長方式,及不同的特徵適應水域環境。
→比較四種類型水生植物的生長方式,及不同的特徵適應水域環境。
15.習作16.重點歸納
˙水生植物依照生長的方式,大致可分為漂浮性、沉水性、浮葉性及挺水性四種類型。

˙水生植物為了適應水域環境,外形各有不同的特徵。它們的根、莖或葉等,大多具有儲存空氣或防水構造,可以幫助漂浮與生長。






習作第19頁(配合活動2-1

〈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觀察布袋蓮和大萍的特徵。

三、水面上;水裡;漂浮

R會冒出許多氣泡

R葉柄裡有許多孔洞        有         空氣

習作第20頁(配合活動2-1〈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觀察水蘊草的特徵。

四、水面下;水底泥土裡;沉水   ,    有

R莖和葉隨水流擺動

1.水位高低。         2:水王孫、苦草等。

習作第21頁(配合活動2-1

〈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觀察荷花、睡蓮的外形和特殊構造。

五、睡蓮:水面;水底泥土裡;浮葉                荷花:水面;水底泥土裡;挺水

1.爭取陽光       2.水珠         3.空氣









  
單元二水生植物與環境

     2-2 認識水生動物

1.參與:水域環境除了水生植物,還有許多不同的水生動物。

→提問:你曾經看過哪些水生動物?

˙鼓勵學生依據生活經驗,或想一想本單元活動一的學習內容回答,例如蛙、溪魚、海豚等。

2.探索:水生動物適應水中環境的方式。

→魚是我們最熟悉的水生動物,你仔細觀察過牠嗎?看一看魚的身體,有哪些構造可以幫助牠適應水中生活?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1)魚類的外形主要分為哪些部位?

(2)魚的身體有哪些構造?各有什麼功能?

(3)魚在水裡是如何運動的?

(4)大部分魚的頭和尾比較細,中間比較粗,這種體形對牠們有什麼功能?

(5)魚生活在水裡是怎樣呼吸的呢?

3.解釋:根據觀察結果報告、發表、分享。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各組依照觀察和討論結果,上臺報告與分享。

˙教師可以「人」為例,身體分為頭、軀幹和肢,喚起學生舊經驗。魚類的外形主要分為頭、軀幹和鰭。

˙引導學生觀察魚的運動,可以發現魚是利用尾鰭的左右擺動來提供推進力前進,胸鰭及腹鰭可以幫助魚轉換方向或減慢速度,背鰭及臀鰭則可以讓魚保持身體的平衡。

˙一般而言,魚是靠左右擺動身體前進的,體側肌做S形運動,撥水向後而使魚體向前運動。尾鰭的功能是配合身體的運動,提供推進力。

˙魚的身體呈現頭和尾比較細、中間比較粗的體形(紡錘形或流線形),可以減少水流阻力,幫助牠們在水中運動。因此,獨木舟和船的形狀皆為前尖後尖,幫助船隻順利在水中移動前進。

˙魚要靠鰓來呼吸,魚的口和鰓蓋不停的一開一合,就是魚的呼吸動作。教師可配合課本魚鰓構造圖說明,但此處不須討論氣體交換的方式。

4.探索:其他的水生動物,牠們各有不同的外形特徵,可以適應水中生活。

→觀察:水生動物的外形、運動、呼吸等各有什麼特徵,讓牠們能在水中生存?

˙本活動可以利用水生動物影片,觀察其外形特徵、運動方式和呼吸構造,察覺水生動物如何在水中活動。

5.解釋:根據觀察結果報告、發表及分享。

→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各組依照觀察和討論結果,上臺報告與分享。針對各組的報告,鼓勵其他同學發現問題並提問。教師亦可適時補充或列舉相關問題,鼓勵學生作為課後研究的題材。

˙課本呈現的水生動物包括:(詳見教學相關知識)

(1)蟹:有八隻腳及一對螯,用腳在水中爬行,利用鰓呼吸。

(2)蛙:腳大多有蹼,可以游水,用肺及潮溼的皮膚呼吸。

(3)蝌蚪:利用尾巴作S形擺動時,會使身體前進,用鰓呼吸。

(4)螺:除了以腹足爬行外,可利用儲存於外套膜腔內的空氣在水中漂移,或利用表面張力以腹足吸附在水表下移動,並用鰓呼吸。

(5)蝦:主要用胸足和腹足來步行、游水,扇狀的尾部可以快速彈動,使牠後退,用鰓呼吸。

(6)龜:腳上有蹼,能在水中游水,也能在陸地爬行,用肺呼吸。

(7)水黽:具有六隻腳(4隻細長的腳,頭部前方還有一對前足),腳上有細毛,會分泌油脂,利用表面張力在水面上滑行,並用氣孔呼吸。

6.精緻化:統整水生動物的外形各有其特徵,幫助牠們在水中活動。

→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教師適時補充,統整出不同水生動物的外形各有其特徵,幫助牠們在水中活動。

7.習作

→進行習作第2223頁。

8.重點歸納

˙魚的外形主要分為頭、軀幹和鰭。

˙魚擺動魚鰭來運動及控制方向。

˙魚利用口和鰓蓋不停的一開一合,讓水流入和流出魚鰓,完成呼吸。

˙水生動物的外形各有特徵,幫助牠們適應水域環境。

習作第22頁(配合活動2-2

指導學生認識魚的身體構造和功能。

習作第23頁(配合活動2-2

〈指導說明〉指導學生認識水生動物的構造和運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