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12三下單元三我是動物解說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12三下單元三我是動物解說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4月 29, 2024

112三下單元三我是動物解說員

 2-2 動物生長需要食物

1.參與:討論動物是否需要攝取食物。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今天早餐(或午餐)你吃了些什麼東西?」,請學童自由發表。再提問:人為什麼需要吃東西?讓學生思考,再解釋人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生命。

•學童對於一般動物園裡的動物,例如:獅子、老虎、羊、鹿、大象、猴子……等動物的食物並不陌生,此階段引導學生的舊經驗,思考統整所知道的相關知識。

2.探索:引導學生了解動物吃些什麼。

→提問:各種動物都吃些什麼食物呢?

★透過上網、★查閱書籍蒐集相關資料,★實際到戶外觀察或●觀看動物影片,驗證學生舊經驗,澄清學生想法。

3.解釋:能說出不同動物攝取的食物。  →確認不同的動物攝取的食物不完全相同。

(1)羊以草為食。(2)虎主要以動物為食。(3)蛙會捕食小動物。(4)麻雀啄食植物種子,也吃小蟲。

(5)阿拉斯加棕熊吃小動物也吃植物。

4.評量:能判斷不同的動物攝取的食物。

→教師可視教學情況補充,依照其攝取食物的種類,動物大略可區分為:植食性(例如:羊、馬)、肉食性(例如:獅子、虎)、腐食性(例如:禿鷲、豺)及雜食性(例如:猴子、狗)動物,此處不宜深入探討。

5.習作→進行習作第43頁。   6.重點歸納:動物必須攝取食物來維持生存。

2-3 動物如何察覺生活環境的改變

1.參與:討論動物生存還需要哪些條件。

→延續前一活動探討「動物生長需要食物」,除了食物之外,還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維持生命、生長與活動?

•教師提示:連結之前「動物在哪裡生活」觀察,引導學生說出「陽光、空氣、水」等環境因素,都是動物維持生命、生長和活動重要的條件。

→提問: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動物生存。想一想,人類對環境光線改變,會有什麼反應?

•利用「剛進入黑暗的環境時,眼睛要一段時間後才能看清楚」的舊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比較我們的眼睛在光線亮和暗時,有什麼不一樣?

2.探索:探討光線發生變化,人類的反應。    →「觀察人的眼睛對光線亮度改變的反應」:

•使用室內燈光開、關,進行觀察,比較在亮處與在暗處時眼睛瞳孔的大小。

•進行本活動時,務必提醒學生眼睛不要直視電燈。 3.解釋:眼睛的瞳孔對光線亮暗有什麼反應。

→引導學生說明、討論實驗結果:當光線較亮時,眼睛的瞳孔會縮小;相對的,光線較暗時,眼睛的瞳孔較大。

4.精緻化:確認、再舉例。 →確認人類的眼睛會隨著光線的改變而調整瞳孔的大小,以適應環境。

•驗證學生推測的結果與觀察的結果有何差異,如果不同引導學生修正自己的想法概念。

•舉例說明:貓眼睛的瞳孔也會隨著光線的改變,呈現不同的變化。→提問:當外界溫度發生改變時,我們的皮膚會有什麼感覺?

•學生可能回答:天氣變冷,皮膚會冰冰的或會起雞皮疙瘩;天氣熱時,皮膚變得熱熱的。

5.探索:探討溫度發生變化,我們的皮膚有什麼感覺。  →「觀察皮膚對溫度改變的反應」

(1)將手放入冰冷的水(約510℃),約3秒鐘。

(2)同時將另一隻手放入溫水(約4042℃),約3秒鐘。

•本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利用手觸摸冰冷的水、溫水,手的感覺與反應,體會身體對外在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

6.解釋:皮膚對冷、熱的感覺與反應。  →引領學生說出手對溫度改變的感覺及反應。

•學生的反應與感覺可能只有很冰、很熱,很難充分表達。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較極端的生活經驗,例如不小心碰觸到熱湯或熱鍋會有什麼反應?寒風吹來有什麼感覺?

•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氣溫降低變冷了,有什麼方法可以禦寒呢?例如增添衣物、吃熱食、喝熱水、壁爐生火、開暖氣保溫等,鼓勵學生多表達。

7.精緻化:環境的溫度變化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引導思考動物如何因應環境溫度的改變?想一想,天氣變冷時,動物有什麼反應?

•教師亦可問學生:天冷時,我會穿外套,其他動物沒有衣服穿不會冷嗎?

•有許多具有毛皮的動物,例如梅花鹿、長鬃山羊等。

8.評量:能說出人類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引起反應。→人類的眼睛和皮膚等感覺器官,可以察覺外界環境的變化,採取適當的反應,以適應生活環境。

9.習作   →進行習作第44頁。

10.探索:以蚯蚓為例,探索環境光線、水分的變化,會影響動物的生存。

→探索環境光線、水分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動物的生存,以蚯蚓觀察為例。

(1)在溼潤或乾燥的土壤裡,哪一種環境比較容易找到蚯蚓?

•蚯蚓喜歡生長在較肥沃的土壤裡,可以在花盆底部以及樹蔭下、校園中、住家附近的花圃、菜園或花盆裡的土壤尋找蚯蚓。如果使用鏟子挖掘土壤,務必小心使用,避免受傷,同時注意不要傷害到蚯蚓。

•本活動進行前可引導學生進行推測:在溼潤或乾燥的土壤裡,哪一種環境比較容易找到蚯蚓?鼓勵學生進行發表。

•教師可鼓勵學生思考、查資料,只要能達成課程目標,觀察動物對象不一定要使用蚯蚓。

(2)觀察從土壤挖出、暴露在土壤上面的蚯蚓,會往哪裡移動?

•引導學生進行推測:大部分蚯蚓會往哪裡移動?鼓勵學生進行發表。

11.解釋:說明當光線及水分發生改變,對蚯蚓生存的影響。    →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討論:

(1)在溼潤的土壤裡,比較容易找到蚯蚓,因為蚯蚓喜歡生存在溼潤的土壤環境。

(2)大部分暴露在土壤上面的蚯蚓,會一直往土壤裡移動,因為牠們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12.精緻化:確認、蒐集資料。→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資料蒐集:蚯蚓喜歡溼潤環境,但是在大雨過後,為什麼常可以看到許多蚯蚓鑽出土壤?

•學生只要了解當環境的水分發生變化時,會影響動物的生存即可。

•在大雨過後,常見蚯蚓爬出洞口遭太陽晒死,目前學界對此仍無一致定論,應該不完全是怕水的原因(已知有些蚯蚓可在水中存活),可能原因包含生病、地底氧氣不足、二氧化碳過多(研究證實在二氧化碳環境下蚯蚓會極快死亡)等。

13.評量:能說出動物會因為環境變化採取適當的反應。

→蚯蚓或其他動物都會受到外在環境改變的刺激,而採取適當的反應,以保護自己。

14.習作  →進行習作第45頁。

15.重點歸納:

•人類的眼睛和皮膚等感覺器官,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引起反應,以適應生活環境。

•環境中的土壤、水分和光線發生改變時,也會影響動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