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09, 2025

113下四單元 0609自然資源與利用活動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與利用活動     

活動1 能量重要嗎       1-2 不同形式的能量  

覺察生活周遭具有多種不同形式的能量。

透過活動驗證:聲音符合能量的簡易定義。

1.參與:由課本情境圖,看看各種具備能量、正在運作的設備與器材。

→判斷課本中的這些物品是否具有能量?它們在運作或是改變嗎?

學生可能回答:圖中的物品都具有能量,能讓物體運作或是改變。

2.探索:這些讓設備運作的能量,其實不同。能量有不同的形式。

→教師提問:可以讓物體移動或是產生變化的能量,其實有好幾種形式,在課本的公園情境圖中,你能找出幾種不同類型的能量呢?

回答:動能、熱能、光能、食物中的能量(化學能)。

3.解釋:依照課文圖片,協助學生發現不同種類的能量。

→教師說明:太陽的光能、快速移動的物體(球棒、風與流水)的動能、能讓冰棒融化的熱能,都是可以讓物體運作或是產生變化,但是形式不同的能量。

4.探索:透過實際操作,了解聲音可使物體產生改變。→「跳著舞的毛根」實驗:

(1)在紙杯側面中間剪一個約3公分的十字痕,摺出缺口後,將紙杯倒置在桌上。

(2)將毛根捲曲成蛇狀,放在倒置的紙杯杯底上。

(3)嘴巴對著缺口持續發出聲音,觀察毛根的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實驗,除了嘴巴對著紙杯缺口發出聲音,也可以剪一小段粗吸管對著紙杯缺口發出聲音,能觀察到毛根轉圈、移動的現象,讓學生認知到聲音也符合可以讓物體產生改變的能量定義。

5.精緻化:進一步利用能量的定義驗證:聲音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利用實驗結果,帶領學生確認聲音符合可以讓物體產生改變的定義,確認聲音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6.進行習作第5051頁。

7.重點歸納→能量有光能、熱能、動能、聲能等形式。

1-3 生活中的能源

知道提供能量的來源,稱為能源。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能源。

1.參與:由課本情境圖或生活經驗,覺察物體運作的能量來源有哪些。

→教師提問:生活中的物體需要能量才能運作,這些能量的來源有哪些呢?

回答:(1)太陽能熱水器加熱冷水,它的能量來源是太陽。(2)汽車行駛的能量來源是是汽油。

2.探索:探索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是能量的來源。→教師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是能量的來源呢?

回答:太陽、水、風、汽油、液化石油氣、木炭、天然氣、煤等。

3.解釋:說明能源與燃料的定義。→教師說明:可以提供能量的來源稱為能源,汽油、液化石油氣、木炭、天然氣、煤等可以經由燃燒產生能量,稱為燃料。

4.評量:能說出生活中的常見能源。→學生能說出生活中有哪些能源。

5.進行習作第52頁。

6.重點歸納

提供能量的來源,稱為能源;經由燃燒產生能量,稱為燃料。

太陽、水、風和燃料等,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能源。

3-1 開發及應用自然資源的影響

1.參與:觀察環境,是否有因為開發與利用資源而造成的影響。

→我們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建造現代世界,在這個開發與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

•學生回答:(1)過度開採,造成資源枯竭。(2)開採與使用的過程中,造成環境汙染。

(3)使用過後產生的垃圾,造成生態災難。

2.探索:小組討論、資料蒐集,查出因為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造成環境破壞的真實案例。

→小組討論或資料蒐集,並發表開發與利用資源會對環境造成哪些衝擊?

3.解釋:開發資源有好處,但也可能有負面影響。

→說明:雖然開發與利用資源帶給我們很大的好處,但也發現現在的環境有很多不好的改變。

4.習作→進行習作第55頁。

•教師確認學生理解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珍貴性,並了解過度使用自然資源對環境的衝擊與解決方法。

5.精緻化:以開發森林為例,點出開發的矛盾引起動機, 並進行發表活動。

→教師展示:未開發的森林圖與開發森林造成的破壞圖。

→教師說明:•開發森林的壞處。•開闢茶園很麻煩(可以細數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砍樹、搬運清除、整地、裝水管、種植等)。

→教師提問:開發森林有這麼多壞處,卻還是要開發森林,一定有好處,有何好處?

•回答:可以賺錢。•教師總結:除了能賺錢養家,人們也需要茶葉等資源。

→教師以開發森林為例,請學生分組於課前蒐集資料,找出開發森林的好處與壞處。

6.習作→進行習作第56頁。

7.重點歸納:•知道開發與利用資源對於環境的衝擊與破壞。•知道須節約使用資源,避免過度開發資源,以減緩對於環境的不良影響。

3-2 環保行動

1.參與:面對環保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教師簡述開發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喚起學生活動3-1的學習經驗。

2.探索:探討如何解決開發資源對環境造成的問題。

→教師提問:面對這些環境問題,我們要如何避免開發資源造成的困境,讓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資源永續。

•回答:(1)減少垃圾廢棄物的產生,例如少買。(2)不要過度包裝。(3)購物自備購物袋。

(4)塑膠廢棄物不亂丟。(5)堅持垃圾分類回收。

3.解釋:覺察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進一步思考如何為環保貢獻一己之力。

→教師引導:享用自然資源時,不只消耗資源,同時也對環境造成破壞。我們該如何對環保盡一分心力?可由減量、環保採購、重複使用、回收再生、節能減碳幾個方面,從自己與家庭開始,為環保盡一分心力。

4.精緻化:利用環保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可製造玩具。用實際行動解決環境問題。

→教師說明回收物再利用的範例,讓學生實際動手做做看。例如將剪成圓形的塑膠袋、棉線和壹圓硬幣做成降落傘;有耳的塑膠袋直接綁塑膠繩,並在塑膠繩下方黏上一片小紙板做降落傘等。

•歸納說明:「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環保生活原則,在享用自然資源的同時,為環境盡一分力量。開發森林有好處也有壞處,會破壞地表環境,下大雨時容易造成土石流。好處就是可以增加收入養家,人們也需要其他資源。

習作第57頁說明檢視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環保行動。

我會重複使用抹布、自備手帕,少用衛生紙及一次性餐具等






























































星期三, 4月 23, 2025

113 四下 單元二水的移動

第二單元水的移動
1-2 水在細縫中的移動
參與:討論生活中哪些物品會吸水。→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會吸水?•學生可能回答
:衛生紙、抹布、報紙、毛巾等。→教師可繼續提問:吸水的物品具有什麼特徵?•學生可能
回答:軟的物品可以吸水。→教師提問:水在這些物品可能會如何移動?是由上往下嗎?
•讓學生回想水在吸水物品的移動情形,如果回答有困難,教師可以示範水滴在布上,或是以課
本的圖片作為提示。
•學生回答:
(1)用衛生紙擦乾水時,水會往四面八方移動。   (2)雨水會從有裂縫的水泥牆滲入室內。
(3)畫水彩時,水會在圖畫紙上往四面八方移動。(4)毛巾吸水時,毛巾中的水沒有固定的移動方
向。
教師提問:水可以在所有的物品上移動嗎?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其他水往四面八方移動的例子,也可以舉一些不吸水例子讓學生思考,
例如玻璃、塑膠、鋁箔紙等物品。
•探究過程資料的查詢很重要,可以透過討論,練習搜尋時應該使用什麼關鍵字,再由教師或學
 生自行搜尋,以蒐集相關資料。
•藉由觀察吸水物品的特性,以及所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假設:吸水的物質具有細縫。
教師提問:怎麼樣才能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學生自由回答,學生可能會回答做實驗,或進行實驗。
2.探索:比較不同物品的吸水情形。→「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
(1)準備生活中常見物品,包括會吸水和不會吸水的物品。
(2)將物品一端固定,另一端垂直放入水中。
•吸水物品可以彈性調整,請學生自行準備1項實驗材料。
•教師可使用水彩調配顏色水,以便觀察水的移動情形。
•實驗前應先將吸水物品剪成長條形,並固定每一種物品的長度與寬度,以控制變因。
3.解釋:能說出吸水物品都具有細縫。
教師提問:會吸水的物質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回答:外觀很粗糙、摸起來軟軟的、沒有固定的形狀、都具有細縫。
•若學生沒辦法順利回答,可以請學生再觀察一次,如果仍無法回答,可以提示觀察課本中放大
鏡所呈現的圖片。
4.習作→進行習作第17頁。
5.精緻化:探討物體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水在不同大小細縫中的移動情形」實驗:
•此實驗為連結前頁「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學生已知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教師可再引導
學生思考水上升高度是否和物品細縫大小有關,進而提出問題。
•藉由製造兩片載玻片之間大小不同的細縫進行實驗,讓學生察覺細縫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用橡皮筋固定兩片載玻片的一端,若學生操作困難,可先於載玻片一端夾上迴紋針,再於另一
端套入橡皮筋。
•橡皮筋應先從載玻片的一端套入,再往下拉至另一端。
•一端放入迴紋針,可製造兩端大小不同的細縫。放入水中觀察時,可看見水呈曲線上升,即可比較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除了用迴紋針外,教師可以使用其他物品,例如硬幣、紙片或貼紙放入載玻片中,以進一步比較細縫的大小對於水上升高度的影響。
•觀察水位高度時,可以複習看溫度計讀數的舊經驗,眼睛應平視載玻片間上升的水面,才是正
確的觀測方式。
→教師提問:在剛剛的操作中,水的上升高度相同嗎?和細縫的大小有沒有關係?
•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綁橡皮筋的一端水上升較高、夾迴紋針的一端水上升較低。
•學生可能回答:
(1)細縫大,水上升的高度較低;細縫小,水上升的高度較高。
(2)夾迴紋針的那端水上升的高度較低,綁橡皮筋、沒有夾東西的那端水上升的高度較高。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水上升的高度時,若無法用比較精確的標準,可鼓勵學生用自訂標準,
例如「低、中、高」等較粗略的比較方式,甚至以尺來測量水上升高度的嚴謹標準。只要合
理、可行,均應予以支持鼓勵。
6.評量:能說出水可以在細縫中移動,及移動程度和細縫大小的關係。
學生能正確說出:水能沿著細縫移動,且細縫越小,水移動越明顯。

7.習作→進行習作第18頁。
8.重點歸納•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水能沿著細縫移動。
•物品細縫大小會影響水的移動情形,細縫越小,水的移動情形越明顯。
1-3 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1.參與:由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
教師提問:除了毛巾吸水外,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毛細現象的例子?
•透過課本或事先準備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1)用來洗碗的海綿也會吸水。                          ( 2)熔化的蠟油會沿著燭芯往上移動。
(3)浴室門外的腳踏墊可以吸乾腳上的水。      (4)毛筆可以沾墨汁寫字。
2.探索:學生發表生活中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
→讓學生分享生活中毛細現象的應用實例。
•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或透過有關毛細現象的影片,介紹生活中其他微觀的毛細現象,例如植物構造內的水分輸送、土壤中的水分移動、排汗衣能夠迅速將汗水排出。
3.精緻化: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毛細現象。
若實際教學情況允許,教師可引導學生應用毛細現象,利用廚房紙巾、水彩顏料等材料,進行
渲染畫等遊戲,加深學生對毛細現象的學習印象。
•教師可以視時間和現場情況,由學生自行操作,或是以示範方式進行。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應用毛細現象,在課後進行自製植物澆水器等其他生活應用。
4.評量:能具體說明一個毛細現象應用的實際例子。學生能舉例生活中的毛細現象例子。
5.習作→進行習作第19頁。
6.重點歸納•生活中有許多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例如毛巾吸水、海綿吸水、渲染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