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4, 2025

114三上單元四廚房裡的科學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1】廚房中常用的材料

1.教師提問引導學生生活經驗,並請學生自由發表。

(1)各位同學在家裡廚房中看過哪些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呢?

(2)這些調味品和粉末材料有著什麼差異呢?

2.進行「用感官觀察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實驗。

3.請學生記錄下感官觀察的結果:例如砂糖是黃色的,顆粒狀,用手搓會覺得粗粗的,聞起來有甜甜的氣味。

4.教師指導學生依觀察完成紀錄表,並討論、發表結果。

5.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能利用感官簡單的區分這些物質。

★延伸教學活動:

影片教學解說,科學小實驗 廚房裡的神奇科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szYcr8lCg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2】調味品和粉末材料會溶解在水中嗎

1.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驗,並請學生自由發表。:

(1)各位同學有沒有在飲料裡加砂糖或是湯裡加食鹽的經驗呢?

(2)把砂糖加入水中,在溶解前與溶解後有什麼差別呢?(溶解前看得到砂糖顆粒,溶解後看不到砂糖顆粒)

(3)溶解後這些砂糖就消失不見了嗎?(水會變甜,砂糖只是看不見,並沒有消失)

2.教師說明砂糖溶解於水中變得看不見,與水均勻混合在一起的現象,稱為「溶解」。

3.進行「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在水中的溶解情形」實驗。

4.教師說明如何正確取用一平匙的材料及量取水量。

5.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有些特性,例如溶解度,並不是直接用五官可以觀察出來的。在此實際測試不同物質加水後溶解度的差異。

6.可視水杯的容量增加水量,能更明顯的觀察到物質溶解,也能避免溶解不完全產生沉澱。

7.教師指導學生可利用攪拌加速溶解的過程。

8.教師說明有些物質可溶於水,有些物質不容易溶於水。

9.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其他應用溶解的例子,例如:

(1)煮湯時加入食鹽。      (2)在紅茶中加入砂糖。     (3)清潔餐具時,在水中加入小蘇打粉。

10.教師鼓勵學生說出更多溶解應用的例子。

11.教師說明能利用加水來分離物質,例如只要在食鹽和沙子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再進行過濾,就可以將兩者分離。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3】溫度對溶解的影響

1.教師引導由點飲料選擇甜度的情境出發,詢問學生是否只要一直添加糖,糖都能無限溶解,讓飲料無止境的甜下去?請學生預測。

2.進行「砂糖溶解的量」實驗。★注意安全問題

3.教師指導在20毫升水中加入1平匙砂糖並攪拌,完全溶解後,在紀錄表「正」字上畫記,再加入下1平匙。重複動作,直至發現砂糖的溶解其實是有極限的。

4.教師說明大多可溶於水的物質,溶解的量都是有限的。

5.教師提問:如何能讓一杯砂糖水中溶不掉的砂糖繼續溶解?可引導學生回憶有沒有看過家裡煮紅豆湯的時候,加熱把湯裡的砂糖溶解了。

6.進行「提高水溫對溶解的影響」實驗。

7.若有學生回答攪拌得更久些,教師須說明攪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增加溶解量。

8.教師說明同一種物質的溶解量會因溫度而變化。

9.教師提問: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沉澱在杯底的砂糖繼續溶解嗎?若時間充分,可帶學生實際操作加水的方式實驗看看。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二怎麼辨認水溶液的酸鹼    【活動2-1】廚房中材料的滋味

1.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除了利用感官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物質在加水後,也會有不同的情形。除了可溶與不可溶於水之外,還會有酸性、中性、鹼性三種不同的情形。

2.因酸鹼性利用感官不容易直接察覺,也不適於對中年級學生進行複雜的原理解說。因此在此透過查資料的方式,直接告知有三種,後續才接觸酸性、中性、鹼性等相關性質。★注意安全問題

3.教師將不同物質溶於水中後,讓學生利用五官分辨各物質之特質。

4.須注意應取用食品級檸檬酸泡製0.5g/100ml檸檬酸水溶液。此濃度雖食用無妨,但不鼓勵學生食用自然教室泡製之水溶液。

5.教師提問,能否利用五官分辨出酸性、中性與鹼性水溶液,並說說看有什麼發現。

(1)醋聞起來酸酸的。

(2)食鹽水、小蘇打水和檸檬酸水看起來都是透明無色的。

(3)砂糖水和醋都是淡黃色的。

6.教師說明人的嘴巴只能感覺:酸、甜、苦、鹹等味道,所以只能知道水溶液是不是酸。遇到中性或是鹼性的物質,只能嘗出這些不酸,不能分辨出二者的差異。

7.教師說明利用口嘗水溶液的酸鹼性,不只不準確,且也有誤食有害物質的危險,需要另外尋找不由口嘗,就能準確判斷水溶液酸鹼性的方法。

114三上單元二生活中的 力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力

活動一力的現象有哪些

【活動1-1】物體受力後的變化

1.教師說明踢足球、踩扁飲料罐都是我們常見的用力動作,請學生發表生活中還有什麼時候會用力?

2.老師請學生先思考、討論除了人用力可以移動物體,還有哪裡可以看到力的現象,老師可視學生回答提示布告欄上的海報為什麼能固定在布告欄上。

3.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有各種力的現象和作用,教師接著提問力都能造成上述的改變嗎。

4.進行「物體受力形狀的變化」實驗。

5.察覺有些物體形狀改變後,還能恢復原狀,有些則無法恢復原狀。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力

活動一力的現象有哪些

【活動1-1】物體受力後的變化

1.教師說明除了物體的形狀可能會改變,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還可能看到其他變化,並指導學生了解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會改變,例如踢足球。

2.教師說明當物體受力時,運動狀態可能會變快,也可能變慢或停止。

【活動1-2】怎麼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1.透過踢足球的情境圖與學生討論如何能將球踢入球門內。

2.教師可提問圖中的小朋友為什麼沒辦法將球踢進球門,請學生簡單討論後發表想法。

3.教師說明力有大小和方向的差異,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符號來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用以描述力對物體作用的情形。

4.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圖片中力的表示方式,判斷哪一顆球會向上移動,並說明原因。

5.教師說明箭號方向不同,表示施力的方向不同,會影響球移動的方向。

6.教師歸納從力的作用點、方向與大小,可以知道力的作用對物體的影響,進而預測物體形狀或運動狀態的變化。透過符號,向他人傳達力對物體作用情形。

7.教師引導學生察覺用力的方向與大小不同,物體形狀改變的情形也不同。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力     活動二磁力有什麼特性

【活動2-1】磁鐵好好玩

1.教師說明磁鐵可以把便條紙固定在大部分冰箱門上,卻不能固定在木門上。引導學生思考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有什麼特性。

2.進行「磁鐵能吸住哪些物品」實驗。

3.教師說明磁鐵能吸引鐵製的物品。

【活動2-2】磁鐵的兩極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力有大小,磁力也有嗎?接著討論同一個磁鐵的不同部位,磁力強弱是否相同。

2.進行「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強弱」實驗。

3.教師提醒學生選擇適合用來測試磁鐵磁力強弱的物品。

4.教師說明磁鐵每個部位的磁力都不相同,磁鐵兩端的磁力比較強,中間的磁力比較弱。

5.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相同的方法測試,並了解其他形狀的磁鐵也是兩端的磁力比較強,中間的磁力比較弱。

6.教師歸納磁鐵的兩端是磁力較強的部位,這兩個部位稱為磁極,分別是N極和S極。

 

 







114三上單元三奇妙的 空氣

 

本單元奇妙的空氣    課程目標學習重點

一、能透過情境引導,認識地球上有許多物質,除了能看見的石頭、水之外,還有看不見的空氣。

二、知道空氣無所不在、占有空間、沒有固定的形狀,而且流動會形成風,還具有可以被壓縮等特性與生活的應用。

三、能利用空氣的特性設計玩具。知道乾淨空氣對生物的重要性,能在生活中實踐維護空氣清新的作法。

活動內容學習內容     活動一空氣在哪裡      【活動1-1】地球上的物質

1.可利用上單元教學延續植物單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除了動、植物,還有哪些非生物的物質,並讓學生自由發表。

2.教師提問:除了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我們呼吸還需要空氣,可是空氣在哪裡?讓學生思考、觀察、討論。

3.教師提問:空氣雖然在我們周圍,可是卻看不到,我們可以怎麼抓到空氣呢?

★延伸教學:生物和非生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MUPuHK1k

4.教師說明用塑膠袋來回揮動,然後把袋口捏緊,就可以抓住空氣。

5.進行「怎樣知道塑膠袋裡裝了空氣」實驗。

6.教師說明可藉由:

(1)塑膠袋變得鼓鼓的。

(2)把塑膠袋袋口稍微鬆開,輕輕一擠,會感覺到有風吹出來。

(3)把塑膠袋放入水中,稍微鬆開袋口,輕輕一擠,會有氣泡冒出來。

等方式,知道塑膠袋裡裝的是空氣。

7.教師說明空氣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

8.教師可另外準備海綿、粉筆等物品,讓學生放入水中觀察,可以發現只要有縫隙就會有空氣,空氣真的是無所不在的。

 

第三單元奇妙的空氣     活動一空氣在哪裡    【活動1-2】空氣占有空間

1.教師說明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可是它不像石頭、水等物質能夠看得見。

2.教師引導學生推測空氣是否占有空間,又可以如何進行實驗證明。

3.進行「紙團溼了嗎」實驗。

4.教師提醒須將紙團緊緊卡在杯底,且杯子倒過來後要垂直壓入水箱底部,避免實驗失敗。

5.教師說明空氣占有空間,且沒有固定形狀。

6.有很多充氣後才能使用的物品,例如游泳圈,請問游泳圈充氣前、後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學生發表游泳圈充氣前是扁扁的,充氣後變得鼓鼓脹脹的。

7.教師說明充氣的氣球脹的好大,而且形狀可以變來變去,由此可知空氣沒有固定形狀。

8.教師說明還有很多物品也是利用空氣占有空間,且沒有固定形狀的特性設計而成,例如餅乾包裝、氣泡袋等物品。

 

活動二空氣還有什麼特性        【活動2-1】空氣流動形成風

1.教師提問:我們可以從哪些現象知道有風?讓學生思考、觀察、討論。

2.教師提問:風是怎麼形成的?並給予學生塑膠袋,讓學生試著製造風。

3.進行「空氣流動了」實驗。

4.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按壓裝有空氣的塑膠袋,同時鬆開袋口對著手掌噴氣,就會感受到有風。

5.教師說明空氣流動會形成風。

★延伸教學:全新探索ing第八集 風力發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IUdWHOMUY

影片教學解說,因近幾年能源危機與環保意識抬頭,帶動了風力發電機的發展。利用風力發電,台灣超過300座大型風力發電機,這些風力發電怎麼設計跟運作如何產生的。深入發電機內部,發現蓋風力發電廠真的不簡單,如何學習到自製風力發電。























 

星期四, 9月 11, 2025

114上 單元 一 多采多姿的植物




 
三年級課前探索準備與教學說明
一、科學研究方法:詳細解釋探索歷程
二、實驗安全注意事項:
  (一)進行實驗前,應將衣服下襬頭髮紮好。
  (二)未經教師許可,學生不得觸碰任何儀器、藥品、器材;並將其攜離教室。
  (三)進入實驗室後,嚴禁追逐、嬉戲、喧嘩及危險動作;及攜帶食物飲料進入教 室。
  (四)上完課應將器材、物品歸位,並將器材收拾好,實驗後的器材需清洗乾淨, 離開前應清洗雙手。
  (五)如果不小心打破玻璃實驗器材時,不可以用手撿須用掃把清理。
三、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一)實驗器材、藥品應遵守任課教師的規定使用,不可任意拿取、品嘗、嗅聞。
  (二)仔細聆聽操作步驟與細節,熟知意外事件的防範與處理方式。
  (三)依照實驗步驟正確操作,實驗過程不可嬉鬧,務必注意安全。
  (四)實驗產生的廢液或廢棄物,應依照老師的規定妥善處理,不可任意倒棄。
  (五)非經任課教師允許,不可任意做課程以外的實驗。
  (六)如有意外狀況發生時,應馬上通知老師。
五、每位學生應確實遵守本規則;老師應協助執行督導課堂安全。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物與非生物,動物與植物。
2.認識植物身體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各部位構造與其對植物的功能。
3.了解植物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
第一單元多采多姿的植物
活動一植物是什麼
【活動1-1】校園大探索
1.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沒有生命。
2.教師說明如何簡單分辨生物與非生物的方法,例如生物有生死、繁殖、能運動等,非生物則不行。
3.生物中有些是動物,有些是植物。
4.教師說明校園生物中,有的是動物如鳥、蝴蝶、蚯蚓等。牠們有的會飛、有的會動、有的須要吃東西、有的會長大、有的會繁殖後代等。
5.教師說明校園生物中,有的是植物如花草樹木。因為它們大多不會動,不能跳也不會飛,不像動物一樣會吃東西,可是它們也需要水和空氣,也要晒太陽,而且它們也會長大,會繁殖後代。
【活動1-2】植物的身體
1.教師帶學生探索校園的植物。
2.認識植物身體外形具多樣性。
3.教師說明不同植物的外形不一樣。透過觀察,引導學生說出下列的關鍵詞或概念,例如榕樹、樟樹等莖很硬,長得高大。
4.有些矮小的植物,如長春花、牽牛花、軟枝黃蟬等,莖柔軟,隨風吹會彎曲等。
5.了解植物身體外形不同,但大部分可以分成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構造,使植物能適應環境,進行生長和繁殖。
★延伸教學:
認識植物的根莖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Yc7gto49c
第一單元多采多姿的植物
活動二植物如何獲取陽光和水
【活動2-1】植物的葉
1.教師帶學生到校園中觀察,並比較不同植物的葉子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特徵。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葉子時,可比對葉子大小、形狀、葉緣、葉脈等,並請學生發表觀察的植物葉子有哪些特徵。
3.教師可補充提問學生葉子與植物的生長環境可能有什麼關係或重要性。
4.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不同植物的葉子特徵,可以用附錄中所提到的葉形、葉緣及葉脈種類輔助說明。
5.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葉片在植物枝條上長出的位置,稱為節。
6.教師說明葉子在枝條上是交錯生長的,可以幫助植物獲取更多陽光。
7.教師說明葉子的生長情形稱為葉序,分為對生、互生和輪生等。
8.
教師說明葉子有不同的生長方式,都是為了替植物爭取陽光。































【活動3-1】植物的花

1.配合校園實際情形,教師指導學生至校園中找一找,哪些植物正在開花?

2.教師帶學生認識、欣賞四季中的植物之美。

3.教師提問有沒有看過蜜蜂採蜜,引導學生發表對花的看法。

4.教師亦可事先準備幾朵不同植物的花,建議具有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的完全花,例如茶花、朱槿、金針花、月橘、洋紫荊、豔紫荊、杜鵑、番石榴花等。

5.教師說明花的基本構造,包含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並知道它們的功能。

6.可實際呈現植物的花,讓學生觀察哪些花的顏色鮮豔、有花蜜或特殊的氣味等,再說明這些特徵可以幫助植物吸引動物前來採食、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