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水的移動
1-2 水在細縫中的移動
參與:討論生活中哪些物品會吸水。→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會吸水?•學生可能回答
:衛生紙、抹布、報紙、毛巾等。→教師可繼續提問:吸水的物品具有什麼特徵?•學生可能
回答:軟的物品可以吸水。→教師提問:水在這些物品可能會如何移動?是由上往下嗎?
•讓學生回想水在吸水物品的移動情形,如果回答有困難,教師可以示範水滴在布上,或是以課
本的圖片作為提示。
•學生回答:
(1)用衛生紙擦乾水時,水會往四面八方移動。 (2)雨水會從有裂縫的水泥牆滲入室內。
(3)畫水彩時,水會在圖畫紙上往四面八方移動。(4)毛巾吸水時,毛巾中的水沒有固定的移動方
向。
教師提問:水可以在所有的物品上移動嗎?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其他水往四面八方移動的例子,也可以舉一些不吸水例子讓學生思考,
例如玻璃、塑膠、鋁箔紙等物品。
•探究過程資料的查詢很重要,可以透過討論,練習搜尋時應該使用什麼關鍵字,再由教師或學
生自行搜尋,以蒐集相關資料。
•藉由觀察吸水物品的特性,以及所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假設:吸水的物質具有細縫。
教師提問:怎麼樣才能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學生自由回答,學生可能會回答做實驗,或進行實驗。
2.探索:比較不同物品的吸水情形。→「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
(1)準備生活中常見物品,包括會吸水和不會吸水的物品。
(2)將物品一端固定,另一端垂直放入水中。
•吸水物品可以彈性調整,請學生自行準備1項實驗材料。
•教師可使用水彩調配顏色水,以便觀察水的移動情形。
•實驗前應先將吸水物品剪成長條形,並固定每一種物品的長度與寬度,以控制變因。
3.解釋:能說出吸水物品都具有細縫。
教師提問:會吸水的物質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回答:外觀很粗糙、摸起來軟軟的、沒有固定的形狀、都具有細縫。
•若學生沒辦法順利回答,可以請學生再觀察一次,如果仍無法回答,可以提示觀察課本中放大
鏡所呈現的圖片。
4.習作→進行習作第17頁。
5.精緻化:探討物體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水在不同大小細縫中的移動情形」實驗:
•此實驗為連結前頁「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學生已知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教師可再引導
學生思考水上升高度是否和物品細縫大小有關,進而提出問題。
•藉由製造兩片載玻片之間大小不同的細縫進行實驗,讓學生察覺細縫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用橡皮筋固定兩片載玻片的一端,若學生操作困難,可先於載玻片一端夾上迴紋針,再於另一
端套入橡皮筋。
•橡皮筋應先從載玻片的一端套入,再往下拉至另一端。
•一端放入迴紋針,可製造兩端大小不同的細縫。放入水中觀察時,可看見水呈曲線上升,即可比較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除了用迴紋針外,教師可以使用其他物品,例如硬幣、紙片或貼紙放入載玻片中,以進一步比較細縫的大小對於水上升高度的影響。
•觀察水位高度時,可以複習看溫度計讀數的舊經驗,眼睛應平視載玻片間上升的水面,才是正
確的觀測方式。
→教師提問:在剛剛的操作中,水的上升高度相同嗎?和細縫的大小有沒有關係?
•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綁橡皮筋的一端水上升較高、夾迴紋針的一端水上升較低。
•學生可能回答:
(1)細縫大,水上升的高度較低;細縫小,水上升的高度較高。
(2)夾迴紋針的那端水上升的高度較低,綁橡皮筋、沒有夾東西的那端水上升的高度較高。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水上升的高度時,若無法用比較精確的標準,可鼓勵學生用自訂標準,
例如「低、中、高」等較粗略的比較方式,甚至以尺來測量水上升高度的嚴謹標準。只要合
理、可行,均應予以支持鼓勵。
6.評量:能說出水可以在細縫中移動,及移動程度和細縫大小的關係。
學生能正確說出:水能沿著細縫移動,且細縫越小,水移動越明顯。
7.習作→進行習作第18頁。
8.重點歸納•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水能沿著細縫移動。
•物品細縫大小會影響水的移動情形,細縫越小,水的移動情形越明顯。
1-3 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1.參與:由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
教師提問:除了毛巾吸水外,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毛細現象的例子?
•透過課本或事先準備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1)用來洗碗的海綿也會吸水。 ( 2)熔化的蠟油會沿著燭芯往上移動。
(3)浴室門外的腳踏墊可以吸乾腳上的水。 (4)毛筆可以沾墨汁寫字。
2.探索:學生發表生活中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
→讓學生分享生活中毛細現象的應用實例。
•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或透過有關毛細現象的影片,介紹生活中其他微觀的毛細現象,例如植物構造內的水分輸送、土壤中的水分移動、排汗衣能夠迅速將汗水排出。
3.精緻化: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毛細現象。
若實際教學情況允許,教師可引導學生應用毛細現象,利用廚房紙巾、水彩顏料等材料,進行
渲染畫等遊戲,加深學生對毛細現象的學習印象。
•教師可以視時間和現場情況,由學生自行操作,或是以示範方式進行。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應用毛細現象,在課後進行自製植物澆水器等其他生活應用。
4.評量:能具體說明一個毛細現象應用的實際例子。學生能舉例生活中的毛細現象例子。
5.習作→進行習作第19頁。
6.重點歸納•生活中有許多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例如毛巾吸水、海綿吸水、渲染畫等。
1-2 水在細縫中的移動
參與:討論生活中哪些物品會吸水。→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會吸水?•學生可能回答
:衛生紙、抹布、報紙、毛巾等。→教師可繼續提問:吸水的物品具有什麼特徵?•學生可能
回答:軟的物品可以吸水。→教師提問:水在這些物品可能會如何移動?是由上往下嗎?
•讓學生回想水在吸水物品的移動情形,如果回答有困難,教師可以示範水滴在布上,或是以課
本的圖片作為提示。
•學生回答:
(1)用衛生紙擦乾水時,水會往四面八方移動。 (2)雨水會從有裂縫的水泥牆滲入室內。
向。
教師提問:水可以在所有的物品上移動嗎?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其他水往四面八方移動的例子,也可以舉一些不吸水例子讓學生思考,
例如玻璃、塑膠、鋁箔紙等物品。
•探究過程資料的查詢很重要,可以透過討論,練習搜尋時應該使用什麼關鍵字,再由教師或學
生自行搜尋,以蒐集相關資料。
•藉由觀察吸水物品的特性,以及所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假設:吸水的物質具有細縫。
教師提問:怎麼樣才能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學生自由回答,學生可能會回答做實驗,或進行實驗。
2.探索:比較不同物品的吸水情形。→「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
(1)準備生活中常見物品,包括會吸水和不會吸水的物品。
•教師可使用水彩調配顏色水,以便觀察水的移動情形。
•實驗前應先將吸水物品剪成長條形,並固定每一種物品的長度與寬度,以控制變因。
3.解釋:能說出吸水物品都具有細縫。
•學生回答:外觀很粗糙、摸起來軟軟的、沒有固定的形狀、都具有細縫。
•若學生沒辦法順利回答,可以請學生再觀察一次,如果仍無法回答,可以提示觀察課本中放大
鏡所呈現的圖片。
4.習作→進行習作第17頁。
5.精緻化:探討物體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水在不同大小細縫中的移動情形」實驗:
•此實驗為連結前頁「哪些物品會吸水」實驗,學生已知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教師可再引導
學生思考水上升高度是否和物品細縫大小有關,進而提出問題。
•藉由製造兩片載玻片之間大小不同的細縫進行實驗,讓學生察覺細縫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用橡皮筋固定兩片載玻片的一端,若學生操作困難,可先於載玻片一端夾上迴紋針,再於另一
端套入橡皮筋。
•橡皮筋應先從載玻片的一端套入,再往下拉至另一端。
•一端放入迴紋針,可製造兩端大小不同的細縫。放入水中觀察時,可看見水呈曲線上升,即可比較細縫大小和水上升高度的關係。
•除了用迴紋針外,教師可以使用其他物品,例如硬幣、紙片或貼紙放入載玻片中,以進一步比較細縫的大小對於水上升高度的影響。
•觀察水位高度時,可以複習看溫度計讀數的舊經驗,眼睛應平視載玻片間上升的水面,才是正
確的觀測方式。
→教師提問:在剛剛的操作中,水的上升高度相同嗎?和細縫的大小有沒有關係?
•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綁橡皮筋的一端水上升較高、夾迴紋針的一端水上升較低。
•學生可能回答:
(1)細縫大,水上升的高度較低;細縫小,水上升的高度較高。

例如「低、中、高」等較粗略的比較方式,甚至以尺來測量水上升高度的嚴謹標準。只要合
理、可行,均應予以支持鼓勵。
6.評量:能說出水可以在細縫中移動,及移動程度和細縫大小的關係。
7.習作→進行習作第18頁。
8.重點歸納•會吸水的物品具有細縫,水能沿著細縫移動。
•物品細縫大小會影響水的移動情形,細縫越小,水的移動情形越明顯。
1-3 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透過課本或事先準備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1)用來洗碗的海綿也會吸水。 ( 2)熔化的蠟油會沿著燭芯往上移動。
(3)浴室門外的腳踏墊可以吸乾腳上的水。 (4)毛筆可以沾墨汁寫字。
2.探索:學生發表生活中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
•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或透過有關毛細現象的影片,介紹生活中其他微觀的毛細現象,例如植物構造內的水分輸送、土壤中的水分移動、排汗衣能夠迅速將汗水排出。
3.精緻化: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毛細現象。
渲染畫等遊戲,加深學生對毛細現象的學習印象。
•教師可以視時間和現場情況,由學生自行操作,或是以示範方式進行。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應用毛細現象,在課後進行自製植物澆水器等其他生活應用。
4.評量:能具體說明一個毛細現象應用的實際例子。學生能舉例生活中的毛細現象例子。
5.習作→進行習作第19頁。
6.重點歸納•生活中有許多毛細現象應用的實例,例如毛巾吸水、海綿吸水、渲染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