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1】廚房中常用的材料
1.教師提問引導學生生活經驗,並請學生自由發表。
(1)各位同學在家裡廚房中看過哪些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呢?
(2)這些調味品和粉末材料有著什麼差異呢?
2.進行「用感官觀察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實驗。
3.請學生記錄下感官觀察的結果:例如砂糖是黃色的,顆粒狀,用手搓會覺得粗粗的,聞起來有甜甜的氣味。
4.教師指導學生依觀察完成紀錄表,並討論、發表結果。
5.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能利用感官簡單的區分這些物質。
★延伸教學活動:
影片教學解說,科學小實驗 廚房裡的神奇科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szYcr8lCg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2】調味品和粉末材料會溶解在水中嗎
1.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驗,並請學生自由發表。:
(1)各位同學有沒有在飲料裡加砂糖或是湯裡加食鹽的經驗呢?
(2)把砂糖加入水中,在溶解前與溶解後有什麼差別呢?(溶解前看得到砂糖顆粒,溶解後看不到砂糖顆粒)
(3)溶解後這些砂糖就消失不見了嗎?(水會變甜,砂糖只是看不見,並沒有消失)
2.教師說明砂糖溶解於水中變得看不見,與水均勻混合在一起的現象,稱為「溶解」。
3.進行「調味品和粉末材料在水中的溶解情形」實驗。
4.教師說明如何正確取用一平匙的材料及量取水量。
5.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有些特性,例如溶解度,並不是直接用五官可以觀察出來的。在此實際測試不同物質加水後溶解度的差異。
6.可視水杯的容量增加水量,能更明顯的觀察到物質溶解,也能避免溶解不完全產生沉澱。
7.教師指導學生可利用攪拌加速溶解的過程。
8.教師說明有些物質可溶於水,有些物質不容易溶於水。
9.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其他應用溶解的例子,例如:
(1)煮湯時加入食鹽。 (2)在紅茶中加入砂糖。 (3)清潔餐具時,在水中加入小蘇打粉。
10.教師鼓勵學生說出更多溶解應用的例子。
11.教師說明能利用加水來分離物質,例如只要在食鹽和沙子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再進行過濾,就可以將兩者分離。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一如何辨認廚房中的材料 【活動1-3】溫度對溶解的影響
1.教師引導由點飲料選擇甜度的情境出發,詢問學生是否只要一直添加糖,糖都能無限溶解,讓飲料無止境的甜下去?請學生預測。
2.進行「砂糖溶解的量」實驗。★注意安全問題
3.教師指導在20毫升水中加入1平匙砂糖並攪拌,完全溶解後,在紀錄表「正」字上畫記,再加入下1平匙。重複動作,直至發現砂糖的溶解其實是有極限的。
4.教師說明大多可溶於水的物質,溶解的量都是有限的。
5.教師提問:如何能讓一杯砂糖水中溶不掉的砂糖繼續溶解?可引導學生回憶有沒有看過家裡煮紅豆湯的時候,加熱把湯裡的砂糖溶解了。
6.進行「提高水溫對溶解的影響」實驗。
7.若有學生回答攪拌得更久些,教師須說明攪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增加溶解量。
8.教師說明同一種物質的溶解量會因溫度而變化。
9.教師提問: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沉澱在杯底的砂糖繼續溶解嗎?若時間充分,可帶學生實際操作加水的方式實驗看看。
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二怎麼辨認水溶液的酸鹼 【活動2-1】廚房中材料的滋味
1.教師說明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除了利用感官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物質在加水後,也會有不同的情形。除了可溶與不可溶於水之外,還會有酸性、中性、鹼性三種不同的情形。
2.因酸鹼性利用感官不容易直接察覺,也不適於對中年級學生進行複雜的原理解說。因此在此透過查資料的方式,直接告知有三種,後續才接觸酸性、中性、鹼性等相關性質。★注意安全問題
3.教師將不同物質溶於水中後,讓學生利用五官分辨各物質之特質。
4.須注意應取用食品級檸檬酸泡製0.5g/100ml檸檬酸水溶液。此濃度雖食用無妨,但不鼓勵學生食用自然教室泡製之水溶液。
5.教師提問,能否利用五官分辨出酸性、中性與鹼性水溶液,並說說看有什麼發現。
(1)醋聞起來酸酸的。
(2)食鹽水、小蘇打水和檸檬酸水看起來都是透明無色的。
(3)砂糖水和醋都是淡黃色的。
6.教師說明人的嘴巴只能感覺:酸、甜、苦、鹹等味道,所以只能知道水溶液是不是酸。遇到中性或是鹼性的物質,只能嘗出這些不酸,不能分辨出二者的差異。
7.教師說明利用口嘗水溶液的酸鹼性,不只不準確,且也有誤食有害物質的危險,需要另外尋找不由口嘗,就能準確判斷水溶液酸鹼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