霪霪細雨的冷天,窗外微駝的身軀在走廊徘徊,我一眼就認出是俊傑的阿嬤。俊傑未經我的同意,飛快的跑出教室去拿阿嬤送來的餐盒和作業本子,轉頭又回到教室座位。
這是開學至今阿嬤第三次替俊傑送學用品。我將俊傑叫到身旁說:「不是說好不讓阿嬤辛苦送的嗎?」「我怕老師處罰。」俊傑小聲的回答。阿嬤對你的關心與照顧,老師真的很感動,但這是你的粗心沒有自己整理的學用品,老師還是會處罰你在圖書角看書,不可以下課出去玩。事後和父母溝通,才知父母在大陸工作,日常生活由阿嬤照顧,所以孩子依賴心較重。經幾次指導協助之後已改進許多,自己也會整理房間,還會幫忙做家事。
相信上述的實例,是許多父母共同的困擾,另外孩子時常回家不寫功課,愛和兄弟姊妹爭吵,不肯幫忙做家事等,都是困擾父母的教養問題。其實父母的管教態度,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極大的影響。為何家長總是說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請老師多費心教導,其實老師的話並非聖旨,只因為老師的原則較不會改變,或者孩子知道和老師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因而不會耍賴撒嬌。如果父母能堅持對培養孩子行為模式有益的原則,相信你的孩子較能管理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或在家庭生活裡,能減少脫序的現象,可以減少家長不少的煩惱。
所謂的原則問題,並非僵硬而嚴肅的規條。而是彼此相互討論約定的規則做法,例如:作業要在幾點前完成,書桌要何時整理,學用品的準備,家事要分擔的項目等。然而事先可以制定家庭生活公約,進行生活教育原則,彼此相互討論,並且要訂定鼓勵與處罰的條件,多用鼓勵並給予正面的獎勵、多給予正面的肯定。獎勵的方式最好能投其所好,效果才會最好。實行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守信用,不能開空頭支票。而處罰也應該是正面的,要能達到效果,不可以因為孩子無理取鬧或要求而動搖改變原則,或是因三代同堂中祖父母的干涉而作罷。技巧性的將孩子帶開,可以將處罰延緩,但是不能不了了之。
總之,堅持的原則立場明確確實,相信孩子更能明辨是非對錯,也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更能自律的管理好自己份內的事。相信自動自發又明理懂事的孩子,才是人見人愛,真正現代的好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