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4, 2025

114三上單元三奇妙的 空氣

 

本單元奇妙的空氣    課程目標學習重點

一、能透過情境引導,認識地球上有許多物質,除了能看見的石頭、水之外,還有看不見的空氣。

二、知道空氣無所不在、占有空間、沒有固定的形狀,而且流動會形成風,還具有可以被壓縮等特性與生活的應用。

三、能利用空氣的特性設計玩具。知道乾淨空氣對生物的重要性,能在生活中實踐維護空氣清新的作法。

活動內容學習內容     活動一空氣在哪裡      【活動1-1】地球上的物質

1.可利用上單元教學延續植物單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除了動、植物,還有哪些非生物的物質,並讓學生自由發表。

2.教師提問:除了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我們呼吸還需要空氣,可是空氣在哪裡?讓學生思考、觀察、討論。

3.教師提問:空氣雖然在我們周圍,可是卻看不到,我們可以怎麼抓到空氣呢?

★延伸教學:生物和非生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MUPuHK1k

4.教師說明用塑膠袋來回揮動,然後把袋口捏緊,就可以抓住空氣。

5.進行「怎樣知道塑膠袋裡裝了空氣」實驗。

6.教師說明可藉由:

(1)塑膠袋變得鼓鼓的。

(2)把塑膠袋袋口稍微鬆開,輕輕一擠,會感覺到有風吹出來。

(3)把塑膠袋放入水中,稍微鬆開袋口,輕輕一擠,會有氣泡冒出來。

等方式,知道塑膠袋裡裝的是空氣。

7.教師說明空氣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

8.教師可另外準備海綿、粉筆等物品,讓學生放入水中觀察,可以發現只要有縫隙就會有空氣,空氣真的是無所不在的。

 

第三單元奇妙的空氣     活動一空氣在哪裡    【活動1-2】空氣占有空間

1.教師說明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可是它不像石頭、水等物質能夠看得見。

2.教師引導學生推測空氣是否占有空間,又可以如何進行實驗證明。

3.進行「紙團溼了嗎」實驗。

4.教師提醒須將紙團緊緊卡在杯底,且杯子倒過來後要垂直壓入水箱底部,避免實驗失敗。

5.教師說明空氣占有空間,且沒有固定形狀。

6.有很多充氣後才能使用的物品,例如游泳圈,請問游泳圈充氣前、後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學生發表游泳圈充氣前是扁扁的,充氣後變得鼓鼓脹脹的。

7.教師說明充氣的氣球脹的好大,而且形狀可以變來變去,由此可知空氣沒有固定形狀。

8.教師說明還有很多物品也是利用空氣占有空間,且沒有固定形狀的特性設計而成,例如餅乾包裝、氣泡袋等物品。

 

活動二空氣還有什麼特性        【活動2-1】空氣流動形成風

1.教師提問:我們可以從哪些現象知道有風?讓學生思考、觀察、討論。

2.教師提問:風是怎麼形成的?並給予學生塑膠袋,讓學生試著製造風。

3.進行「空氣流動了」實驗。

4.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按壓裝有空氣的塑膠袋,同時鬆開袋口對著手掌噴氣,就會感受到有風。

5.教師說明空氣流動會形成風。

★延伸教學:全新探索ing第八集 風力發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IUdWHOMUY

影片教學解說,因近幾年能源危機與環保意識抬頭,帶動了風力發電機的發展。利用風力發電,台灣超過300座大型風力發電機,這些風力發電怎麼設計跟運作如何產生的。深入發電機內部,發現蓋風力發電廠真的不簡單,如何學習到自製風力發電。